创达新材IPO:近半数收入是“白条”,税收优惠撑起25%利润,关联交易“去而不离”合理性遭监管质疑
9月23日,无锡创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创达新材”)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更新了上市审核进展,已对首轮问询函作出回复。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232.93万股,募集资金3亿元,主要用于年产12000吨半导体封装用关键配套材料生产线建设、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尽管创达新材近年来营业收入保持增长,但其盈利增速出现明显波动,净利润增幅从2023年的127.83%大幅回落至2024年的19.15%。与此同时,公司利润对税收优惠的依赖度较高,2022年至2024年税收优惠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5.88%、28.49%和25.00%,显示出2024年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利润来源于政策支持。此外,公司在三年半内累计分红5400万元,却计划通过IPO募集63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先分红后补流”的做法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融资合理性的关注。
值得留意的是,创达新材的营业收入中应收账款占比较高,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55.13%、54.18%和49.98%,意味着近一半销售收入未能及时回款。尽管应收账款周转率从1.68次提升至2.11次,但仍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解释称,这一现象源于为维护大客户关系而提供的较长账期,以及部分历史坏账遗留问题。例如,对苏州固地优、利丰集团等客户单项计提的坏账准备余额较高,反映出大额赊销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正在对利润质量形成侵蚀。
另一关注焦点涉及创达新材与无锡绍惠之间的关系演变。无锡绍惠原为创达新材的全资子公司,在数次股权转让后,创达新材持股比例降至4.99%,表面上已完成控制权退出。然而,双方业务往来并未随之减少,反而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创达新材向无锡绍惠的采购额逐年上升,使其成为公司重要供应商之一,形成“去而不离”的局面。尽管公司解释采购增长符合业务发展需要且交易价格公允,但由于双方存在重叠客户、同址经营等情况,市场对其是否存在潜在利益输送或资源混同仍存疑虑,监管层也在问询中重点关注了相关交易的商业实质。
税收优惠撑起25%利润,先分红5400万后募资补流6300万创达新材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热固性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近年来在半导体、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电子封装材料市场持续发力,其主要产品涵盖环氧模塑料、液态环氧封装料、有机硅胶等,同时延伸至电子行业洁净室工程的环氧工程材料及服务。然而,透过其亮眼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长背后,税收优惠依赖、盈利增速骤降以及“一边大额分红一边募资补流”的矛盾操作,引发市场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多重审视。
从财务数据看,2022年至2024年,创达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3.11亿元、3.45亿元、4.19亿元,净利润则呈现“过山车”式波动——2022年为2254.62万元,2023年跃升至5136.63万元,同比增速高达127.83%,但2024年净利润仅微增至6120.49万元,增速骤降至19.15%,较上年降幅达85.02%。这种剧烈波动揭示出其高增长背后的脆弱性,2024年公司净利润虽突破6000万元,但增速的大幅放缓已暴露其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
图片来源:创达新材招股书
此外,2022年至2024年,创达新材获得的税收优惠金额持续增加,分别达到1254.08万元、1636.18万元和1751.67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5.88%、28.49%和25.00%。尽管税收优惠金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持续下降,但这依然意味着公司四分之一的利润依赖于外部政策红利。一旦未来的产业政策发生调整或公司相关资质未能延续,其利润空间将面临大幅缩水的直接威胁。
在现金流管理层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创达新材分红分别为1405.55万元、1183.62万元、1405.55万元、1405.55万元,三年半合计分红5400.27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司持续大额分红的同时,创达新材此次IPO的募资计划中,却明确安排了63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一边输血,一边献血”的操作逻辑,难免让潜在投资者感到困惑。
近半数收入是“白条”,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同行均值翻阅创达新材2022年至2024年的财务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公司当期实现的营业收入中,接近一半并未真正收到现金,而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挂在账上。这看似寻常的财务项目,深刻揭示了公司业务模式背后的潜在风险与经营挑战。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创达新材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持续攀升,从1.72亿元增至近2.09亿元。更关键的是,这笔应收款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始终居高不下,分别达到55.13%、54.18%和49.98%。这意味着,公司每卖出100元的产品,就有大约50元是赊销产生的“白条”,实际的现金回流速度远低于账面收入的确认速度。尽管该比例呈现出缓慢的下降趋势,公司将其归因于产品销售结构的优化和内部应收账款管理的加强,但近乎营收半壁江山的应收账款规模,对其资金周转效率和财务健康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图片来源:创达新材招股书
这种压力在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得到了直接体现。2022年至2024年,创达新材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虽从1.68次提升至2.11次,显示回款效率有所改善,但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分别为2.94次、2.88次、2.99次)相比,存在差距。创达新材的解释指向了两个核心原因:其一,为维护与大客户的关系,公司给予了长达60至180天的信用账期,部分主要客户的实际回款周期甚至更长;其二,历史遗留的坏账问题拖累了整体数据,昔日客户如苏州固地优、利丰集团因经营不善导致大额货款拖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创达新材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余额分别为2103.58万元、1802.82万元和1815.06万元,金额较高,主要系公司对历史客户苏州固地优、利丰集团全额计提的坏账准备。这直接侵蚀了当期利润,凸显了过度依赖大额赊销所带来的信用风险。一旦主要客户出现支付困难,将对公司业绩造成冲击。
关联交易“去而不离”合理性遭监管质疑在无锡绍惠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无锡绍惠”)从创达新材的全资子公司转变为持股仅4.99%的参股公司这一股权关系演变的背后,双方持续增长的业务往来勾勒出一幅“去而不离”的复杂图景。
尽管创达新材通过数次股权转让,表面上完成了对无锡绍惠控制权的逐步退出,自2009年收购其100%股权后,历经2014年引入外部股东、2019年及2023年的股权转让,持股已降至不足5%,这一系列操作在形式上符合聚焦主业、优化资产的逻辑,股权转让价格也声称参考了净资产评估值,具备形式上的合理性。然而,与通常伴随股权剥离而预期减少的业务往来相反,创达新材向无锡绍惠及其关联方的采购金额却不降反升,从2022年的508.76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614.55万元,并进一步增至2024年的846.45万元,这一增长使得无锡绍惠在2024年跻身创达新材第五大供应商。这种财务数据与股权关系演变方向的明显背离,成为质疑其交易实质的首要线索。
图片来源:创达新材首轮问询的回复
针对监管机构对于创达新材通过无锡绍惠而非直接与终端供应商交易的合理性以及交易价格公允性的质疑,创达新材的解释主要围绕业务需求与行业惯例展开。创达新材声称采购总额增加系主要产品产销量增加所致,特别是新产品导电银胶的批量销售带动了主要原材料银粉的采购需求。对于通过贸易商采购的原因,则归因于境外生产商通常与境内贸易商合作、无锡绍惠拥有丰富的供应商资源与渠道优势、对于小批量采购可提升效率以及符合行业惯例等因素,并强调采购价格与第三方相比不存在重大差异,具有公允性。
然而,这些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关联交易合理性及必要性的疑云。核心问题在于,既然股权关系已经大幅淡化,为何业务依赖度反而显著增强?此外,双方还存在重叠客户或供应商,虽然公司解释为各自独立业务需求所致,但这仍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潜在利益安排或渠道依赖的联想。
监管机构进一步质疑是否存在资产、业务、人员等混同的情形,是否共用销售渠道,无锡绍惠及其关联方是否存在替创达新材代垫成本费用或利益输送情形。创达新材对此予以否认,强调双方主营业务不同,不存在混同情形或共用销售渠道,并表示不存在代垫成本费用或利益输送。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5月至今,无锡绍惠注册地址、办公地址、主要生产经营地址均位于无锡市城南路201-1(与创达新材注册地址、办公地址、主要生产经营地址重合)。尽管公司解释此为经营习惯和物流便利,且场所已做物理隔断,但这种“同址经营”的现状,无疑为外界想象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协同甚至混淆,提供了空间。
责任编辑:敖林
猜你喜欢
华网
共382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创达新材IPO:近半数收入是“白条”,税收优惠撑起25%利润,关联交易“去而不离”合理性遭监管质疑
2025-09-29 09:49:00
-
新天力IPO:95%股权掌控于郎舅之手,蜜雪冰城香飘飘贡献近50%营收,向西贝提供200万借款引关注
2025-09-28 10:21:37
-
隆源股份IPO:实控人夫妇持股超98%,好友“踩点”入股签对赌,八成收入依赖前五大客户
2025-09-26 10:49:08
-
誉帆科技IPO过会23个月后终入注册关:实控人疑借代持规避竞业,或涉嫌与原供应商“围标”,七成招待费用于烟酒茶引争议
2025-09-25 10:33:13
-
摩尔线程IPO:市占率不足1%引关注,7名高管中5人曾任职英伟达,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多环节承压
2025-09-24 11:47:28
24小时热榜